市政协委员、市教委主任李奕:探索智慧校园建设 积极拥抱人工智能 积极培育智慧校园新场景与新生态

发布日期:2024-02-05 来源:开云登录平台入口

  数字化进程中成效显著。1月23日,新京报记者专访北京市政协委员、北京市教委主任李奕,介绍北京市推进智慧教育的整体思路及进展。

  李奕强调,北京市在推进教育数字化工作过程中,以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为首要,过去一年重点在大模型、应用和新教育场景的创设上下功夫,积极拥抱人工智能。

  “在模型构建上,我们优先从AI赋能教师教书育人能力为切入点,重点开展了辅助备课、题型选择和智能组卷的项目研究。”李奕介绍。

  2023年初,北京市教委发布了《北京市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规范(试行)》和《北京市高等学校智慧校园建设规范(试行)》,明确了智慧校园的基本内涵、层次架构、主要内容和配置标准,分类指导中小学校、高等学校结合办学实际加快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,并评选出首批41所智慧校园示范校。

  “对于教育数字化怎么样影响教育教学,从一开始的基础设施信息化建设,到后来以数据为核心、通过数据分析诊断来赋能教育教学,包括最新的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及应用,我们跟踪研究了很久。”李奕告诉新京报记者。

  李奕强调,与其他领域不相同,教育是培养人的工程,具有一定特殊性,不同年龄段孩子所受到的正反两方面影响是不一样的,因此不能简单地“一刀切”,说新技术直接应用于学生就一定最好、一定效率最高。

  李奕表示,针对教师的大模型的构建,首先使教师的信息素养得以提升,其次拓展了教师原有的资源观和环境观,使得老师的教育教学效率和视野宽度得到迅速提升,同时也为下一个阶段真正建立面向学生的大模型提供了准备条件。“无论如何,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人工智能驾驭能力的提升是必要的前提。”

  在教育领域中,最宝贵的,是老师和学生的行为记录,也就是学生使用什么方式来进行学习、老师又用什么方式来进行教学。教与学的匹配度,以及对于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适应程度,都是当下知识爆炸、学生个性成长等背景下的教育难题和改革方向。

  针对这样的趋势,北京市从建立教师和学生两个维度的数据库入手,力求通过对每个老师和学生进行精准的“画像”,呈现出不同老师的优质服务属性和教学特长,以及不一样的学生的学情数据。这种分类也可根据班级、年级、学校甚至分区进行不同尺度的数据分析,从而精准地判断某区、某个年级、某个班级、某个孩子的学习弱项和需求。

  这些数据给老师提供了重要的参考。例如,小学阶段,借助技术辅助教师精准分析个体或群体学生的学情,生成学生数字“画像”,老师能够最终靠多元化作业、分层化辅导,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和能力水平,从而促进差异化、精准教学。

  到了初中阶段,李奕称,更希望借助数据的挖掘技术助力孩子的兴趣培养和创新品质,不单单是单纯的知识传授。此阶段,除了教材以外,能够给大家提供给孩子更多更丰富的内容和服务,包括课程、活动以及各种拓展性学习资源。

  据悉,目前北京各区都在积极探索智慧校园建设。例如,朝阳区已建设了区域智慧作业资源库,供给超过18.5万道精选题目和视频微课资源;在房山区,双师课堂建设学校占全区中小学的46%,优质资源从“集中”逐步转向全区“辐射”;在昌平区,双师课堂的推进让偏远山区学校的教师也能与城区名师共同教研,提升山区教师的教研水平,推动了教育均衡发展。

  对于北京市教育数字化工作,李奕表示,要落实教育、科技、人才一体化发展,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期盼亟须数字化赋能,特别是在“大减法、小加法”策略下,在减少机械性、重复性的学习活动,巩固学生基础知识、丰富兴趣和拓展思维方面,数字化能加强“减”的力度和提升“加”的质量。

  他指出,北京正在全力打造智慧城市和数字化的经济标杆城市,智慧教育作为的重要组成,要在育人过程中体现“智慧”,用“智慧”去驱动和变革“五育”融合的进程。

  具体场景的设置,是工作推进中的关键。比如说,通过人工智能助力考试评价改革,在教师的命题和问题分析过程中,充分的发挥人工智能的优势,来弥补教师任教时间短、经验不足的劣势,在确保试题高质量的前提下,大幅度减少考试次数。

  又例如,对于高年龄段的学生,特别是硕博阶段,更要主动去探索用AI大模型技术来服务于自身学习及科研,提升对这一技术工具的驾驭和使用能力,借力人工智能技术提高自身创新水平、加强研究深度,让新技术成为教师和学生科研中的得力助手。

  下一步,李奕表示,要筑牢教育数字化发展根基,找准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数字化“新赛道”,积极培育智慧校园新场景与新生态,严守教育数字化发展的安全底线,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和新时代首都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。

  “虽然在推进过程中,还会出现各种我们预想不到的问题,但总体的判断是,利大于弊。因此我们将毫不犹豫,积极面对、主动拥抱人工智能。”李奕说道。

  在北京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,北京市人大代表、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教师姚芸带来了学校经验。她表示,作为西城区的试点,该校已经实现了“教-学-评”一体化,智能系统、大数据技术对教师的工作提出了全新的挑战,但也大大促进了教学效率,建议教师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数字素养、专业素养,提高课堂上的灵活性。

  姚芸介绍,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作为西城区政府重点打造的“小而精”特色学校,借助“小而精”的发展契机,以建设“互联网+智慧校园”生态系统为目标,用数字技术赋能学校管理、师生发展,促进学校管理科学化、教师素养专业化、学生发展多元化,为师生减负增效。举例来讲,最初,该校期中、期末、月考等大考实现了网上的阅卷,通过大数据能够准确收集学生的答题数据,便于老师准确发现学生的学习问题以及试卷的难易程度。近年来,智能硬件也进入到了课堂中,该校初中学生人手一支“智慧笔”,在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的场景使用,开展“课堂+作业+评价”的实践探索。

  公开资料显示,西城区2022年启动了“数智学习”项目,西城区为大多数学校配备了软硬件设备,简单来说:软件就是全区统一的“数智学习”平台,师生能够正常的使用专属的账号密码登录使用。硬件就是“智慧笔”,依托平台,老师们能够直接进行高质量作业设计,通过课堂互动的及时反馈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,最终实现数据驱动的精准教学。

  让姚芸印象非常深刻的是,她在一次初中数学公开课上,发现课堂上孩子们通过“智慧笔”回答老师刚讲完的知识点,答案便即时上传到了老师端,她可以迅速反应哪些孩子没懂,哪些孩子答题速度较慢,然后可以即时针对问题进一步讲解,强化某些知识点,精准地提高孩子们的学习效果。采访中,姚芸也打开了自己的手机为记者展示“数智学习”平台,作为语文教师,她举例,智能阅卷系统不仅帮助老师完成基础阅卷,提高了效率,还可以让老师直接用手机选出写得不错的作文,同步到课堂上进行范文展示或精讲。

  作为人大代表,姚芸认为,数智系统赋能教学的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,不仅考查了教师的专业素养,也考查了应变能力,“在课堂上要做出充足的准备和预判,以应对学生出现的很多问题。”姚芸表示,当下,也要让教师看到人工智能、大数据技术对自己教学的帮助,当其发现真的很便利了,“尝到甜头了”,就会继续利用好这些不停地改进革新、迭代的教学工具。


市政协委员、市教委主任李奕:探索智慧校园建设 积极拥抱人工智能 积极培育智慧校园新场景与新生态

发布日期:2024-02-05

  数字化进程中成效显著。1月23日,新京报记者专访北京市政协委员、北京市教委主任李奕,介绍北京市推进智慧教育的整体思路及进展。

  李奕强调,北京市在推进教育数字化工作过程中,以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为首要,过去一年重点在大模型、应用和新教育场景的创设上下功夫,积极拥抱人工智能。

  “在模型构建上,我们优先从AI赋能教师教书育人能力为切入点,重点开展了辅助备课、题型选择和智能组卷的项目研究。”李奕介绍。

  2023年初,北京市教委发布了《北京市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规范(试行)》和《北京市高等学校智慧校园建设规范(试行)》,明确了智慧校园的基本内涵、层次架构、主要内容和配置标准,分类指导中小学校、高等学校结合办学实际加快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,并评选出首批41所智慧校园示范校。

  “对于教育数字化怎么样影响教育教学,从一开始的基础设施信息化建设,到后来以数据为核心、通过数据分析诊断来赋能教育教学,包括最新的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及应用,我们跟踪研究了很久。”李奕告诉新京报记者。

  李奕强调,与其他领域不相同,教育是培养人的工程,具有一定特殊性,不同年龄段孩子所受到的正反两方面影响是不一样的,因此不能简单地“一刀切”,说新技术直接应用于学生就一定最好、一定效率最高。

  李奕表示,针对教师的大模型的构建,首先使教师的信息素养得以提升,其次拓展了教师原有的资源观和环境观,使得老师的教育教学效率和视野宽度得到迅速提升,同时也为下一个阶段真正建立面向学生的大模型提供了准备条件。“无论如何,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人工智能驾驭能力的提升是必要的前提。”

  在教育领域中,最宝贵的,是老师和学生的行为记录,也就是学生使用什么方式来进行学习、老师又用什么方式来进行教学。教与学的匹配度,以及对于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适应程度,都是当下知识爆炸、学生个性成长等背景下的教育难题和改革方向。

  针对这样的趋势,北京市从建立教师和学生两个维度的数据库入手,力求通过对每个老师和学生进行精准的“画像”,呈现出不同老师的优质服务属性和教学特长,以及不一样的学生的学情数据。这种分类也可根据班级、年级、学校甚至分区进行不同尺度的数据分析,从而精准地判断某区、某个年级、某个班级、某个孩子的学习弱项和需求。

  这些数据给老师提供了重要的参考。例如,小学阶段,借助技术辅助教师精准分析个体或群体学生的学情,生成学生数字“画像”,老师能够最终靠多元化作业、分层化辅导,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和能力水平,从而促进差异化、精准教学。

  到了初中阶段,李奕称,更希望借助数据的挖掘技术助力孩子的兴趣培养和创新品质,不单单是单纯的知识传授。此阶段,除了教材以外,能够给大家提供给孩子更多更丰富的内容和服务,包括课程、活动以及各种拓展性学习资源。

  据悉,目前北京各区都在积极探索智慧校园建设。例如,朝阳区已建设了区域智慧作业资源库,供给超过18.5万道精选题目和视频微课资源;在房山区,双师课堂建设学校占全区中小学的46%,优质资源从“集中”逐步转向全区“辐射”;在昌平区,双师课堂的推进让偏远山区学校的教师也能与城区名师共同教研,提升山区教师的教研水平,推动了教育均衡发展。

  对于北京市教育数字化工作,李奕表示,要落实教育、科技、人才一体化发展,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期盼亟须数字化赋能,特别是在“大减法、小加法”策略下,在减少机械性、重复性的学习活动,巩固学生基础知识、丰富兴趣和拓展思维方面,数字化能加强“减”的力度和提升“加”的质量。

  他指出,北京正在全力打造智慧城市和数字化的经济标杆城市,智慧教育作为的重要组成,要在育人过程中体现“智慧”,用“智慧”去驱动和变革“五育”融合的进程。

  具体场景的设置,是工作推进中的关键。比如说,通过人工智能助力考试评价改革,在教师的命题和问题分析过程中,充分的发挥人工智能的优势,来弥补教师任教时间短、经验不足的劣势,在确保试题高质量的前提下,大幅度减少考试次数。

  又例如,对于高年龄段的学生,特别是硕博阶段,更要主动去探索用AI大模型技术来服务于自身学习及科研,提升对这一技术工具的驾驭和使用能力,借力人工智能技术提高自身创新水平、加强研究深度,让新技术成为教师和学生科研中的得力助手。

  下一步,李奕表示,要筑牢教育数字化发展根基,找准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数字化“新赛道”,积极培育智慧校园新场景与新生态,严守教育数字化发展的安全底线,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和新时代首都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。

  “虽然在推进过程中,还会出现各种我们预想不到的问题,但总体的判断是,利大于弊。因此我们将毫不犹豫,积极面对、主动拥抱人工智能。”李奕说道。

  在北京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,北京市人大代表、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教师姚芸带来了学校经验。她表示,作为西城区的试点,该校已经实现了“教-学-评”一体化,智能系统、大数据技术对教师的工作提出了全新的挑战,但也大大促进了教学效率,建议教师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数字素养、专业素养,提高课堂上的灵活性。

  姚芸介绍,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作为西城区政府重点打造的“小而精”特色学校,借助“小而精”的发展契机,以建设“互联网+智慧校园”生态系统为目标,用数字技术赋能学校管理、师生发展,促进学校管理科学化、教师素养专业化、学生发展多元化,为师生减负增效。举例来讲,最初,该校期中、期末、月考等大考实现了网上的阅卷,通过大数据能够准确收集学生的答题数据,便于老师准确发现学生的学习问题以及试卷的难易程度。近年来,智能硬件也进入到了课堂中,该校初中学生人手一支“智慧笔”,在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的场景使用,开展“课堂+作业+评价”的实践探索。

  公开资料显示,西城区2022年启动了“数智学习”项目,西城区为大多数学校配备了软硬件设备,简单来说:软件就是全区统一的“数智学习”平台,师生能够正常的使用专属的账号密码登录使用。硬件就是“智慧笔”,依托平台,老师们能够直接进行高质量作业设计,通过课堂互动的及时反馈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,最终实现数据驱动的精准教学。

  让姚芸印象非常深刻的是,她在一次初中数学公开课上,发现课堂上孩子们通过“智慧笔”回答老师刚讲完的知识点,答案便即时上传到了老师端,她可以迅速反应哪些孩子没懂,哪些孩子答题速度较慢,然后可以即时针对问题进一步讲解,强化某些知识点,精准地提高孩子们的学习效果。采访中,姚芸也打开了自己的手机为记者展示“数智学习”平台,作为语文教师,她举例,智能阅卷系统不仅帮助老师完成基础阅卷,提高了效率,还可以让老师直接用手机选出写得不错的作文,同步到课堂上进行范文展示或精讲。

  作为人大代表,姚芸认为,数智系统赋能教学的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,不仅考查了教师的专业素养,也考查了应变能力,“在课堂上要做出充足的准备和预判,以应对学生出现的很多问题。”姚芸表示,当下,也要让教师看到人工智能、大数据技术对自己教学的帮助,当其发现真的很便利了,“尝到甜头了”,就会继续利用好这些不停地改进革新、迭代的教学工具。